特色展台

    特色展台

    当前位置 : 

    文法学院: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时间 : 2024-05-04

    一、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法治人才培养上不去,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一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文法学院法学专业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早在2012年就已成为嘉兴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计划专项试点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回应国家和社会对实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需求,深化法学教育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多样化职业要求,培养能够适应不同法律职业,特别是基层法律服务职业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法律职业人才。

    我院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采取了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多位一体的综合改革思路。建立“学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培养过程全程“双导师制”,加强校外法学实践基地建设,凸显实践技能培养特色;强化配套的课程体系改革,引入《审判实务》、《检察实务》、《律师实务》等课程,实现法律实务专家实践性课程进课堂、进基地;以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和法律诊所为教学方法改革切入点,落实相关的教学方法改革。经过11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立足复合知识丰富(通识课知识为基础、专业核心课知识为支撑、方向模块选修课知识为拓展)、综合素质较高(“良知、铁嘴、硬笔”的职业形象、人文素养、科学素质)、专业技能较强(知识传承与创新能力、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特色。

    二、拟解决问题

    当前,我院法学专业教育与法律职业教育相融合的法学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规模和质量不断增强和提高。但同时,我院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仍存有一定短板,不能完全满足法学教育需要。我院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体系上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1.传统实践教学的碎片化与案例的简易性,对实现法学实践教学的体系化与现实性,解决教与学脱节、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成效不彰。

    2.校内外法律诊所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理论与实务缺乏有效联动,思想引领教育弱化,忽视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3.实践平台有限,资源共享程度较低。传统实践平台、实践场所基本局限于司法部门与律所,并且学校与他们之间的合作机制较机械。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参与性不高、实效性不强,难以实现校际、校内教学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实践教学的常态化。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实践

    1.改革教学方式方法。以“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平台,对传统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改革。拓展传统法学教学内容,引入一些实践性技能培养为导向的实务或实践性课程。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除传统课堂讲授教学方法外,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教学以及各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法学教育中的运用,打造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智能互动的信息共享模式,使学生接触真实案件材料、与实务专家交流时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疫情常态化下法学教学提供便利。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创设新模式,改进实践教学体系,提升教育教学整体性。为了克服传统碎片化教学的缺陷,建立“实验实践课程——练内功;实训实习——试身手;竞赛法援——打实战”的递进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设计菜单式可选课程、开展多场所的实训实习、举办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与竞赛,为学生构建无缝对接、满足个性需求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现“四年不断线”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全程覆盖。

    3.借助“引进来”,构建特色法律诊所实践教学模式。学院提供完备的校内实践场所、稳定的经费投入、双向的绩效激励,将律师事务所引入校园,律师引入课堂,真实案件引入教学内容,法律实务引入实践。法律教育诊所依托“校所融合”诊所教育实践平台,做到校中有所,所里有师。“双师型”教授+律师团队运用丰富的办案经验与深厚的理论积淀,将律师职业专业素质、素养的要求融入法科生法律专业理论、实务技能知识传授,法律实务理论与实践模块两者交替进行,形成技能理论授课与真实案件交替,“全案跟踪、多维视角”的有效学习闭环,达到同步课程中有实践,实践中有同步课程的同步实践教学。

    4.通过“走出去”,实现师资多元化与资源共享化。为了解决传统实践平台有限且资源共享程度较低的问题,我院主动走出去,加强校府、校地、校院、校所、校企合作,与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共建高规格基地,进一步拓展高校与泛法务部门合作的新模式、新路径。聘请立法者、执法者、法官、检察官、律师、企业人员等实务部门优秀专家参与应用型卓越法治人才培养,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构建立体教学体系,实现教师资源的多元化、共享化,开展跨学科、跨领域、跨界别的学科研究,拓宽学生解决疑难法律问题的视野和思路。

     四、成效与影响

    1.法考通过率连年处于高位。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法学专业在历年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前身为司法考试)中均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近五年法考通过率保持在50%左右,远高于全国平均通过率。另外,法学2012级杨慧同学在司法考试中取得了441分,荣膺全国司考状元。

    2.校地合作实质化,合作机制良好且稳定。文法学院与嘉兴市域内的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律师协会、律师事务所等单位均建立有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并与其中33家单位签订了各类校地、院所、院企合作共建协议或合作框架,聘任了约40位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兼职教师。多年来,法学专业紧密围绕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创新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在法学人才培养、法学实务课程开设、学生实习实训、人员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与共建单位开展了紧密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助力。

    3.以学生职业发展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为地方法治建设输送人才。法学专业在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上,将地方法治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培养贯彻到每一个学生的培养始终,以满足地方法治建设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就业择向。法学专业毕业生每年均有多名学生进入到嘉兴市域内的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法学专业毕业生目前在嘉兴从事律师职业的有近90人,其中不少已经是律师事务所主任或合伙人。







    地址:浙江省嘉兴市广穹路899号   浙ICP备12033620号-2 浙公网安备 33040202000604号   技术支持:亿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