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应用统计学专业结合我校建设“有特色、善创新的一流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聚焦数智时代社会对统计人才的新要求,紧密关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统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之上,与嘉兴泰格数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墨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及嘉兴数字城市实验室有限公司共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
试验班以社会对统计应用人才需求为导向,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坚持“政产学研创”联动,培养具备“红船精神”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良好的大数据视野、完整的统计知识架构和扎实的统计应用功底;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开展数据分析与建模,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从事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和决策咨询的高层次、应用型数据分析专门人才。
自2019年开班以来,试验班学生创新实践成果丰硕,应用技能突出,综合素质高,毕业生深受社会青睐。试验班在强化专业内涵、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以及塑造专业特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培养特色
(一)特别选拔单独编班,突出个性化培养
建立了严格的选拔机制,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课成绩,而且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面试答辩、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全方位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每年从应用统计学专业大二学生中选拔30-40名学生,单独编班,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因材施教,特殊培养。针对选拔入围的学生特点和兴趣,在双导师选择、实践项目、职业规划等方面,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促进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开设行业实务课程,提升岗位适应力
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合作课程《生物医药统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数据挖掘实践》《数据库与数据管理》。校企合作课程体现行业需求与实务,其中理论与实践课时各占50%,由专业教师担任理论部分的教学,实践部分由合作单位指派行业专家,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模拟与案例分析,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而且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中的任务和问题解决,显著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职场。
(三)实行校外双导师制,融合理论与实践
专业与共建单位合作,创建一个校外导师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校外导师。每位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导师。校内导师负责学术指导和理论学习,校外导师则负责实践指导和职业规划。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可以通过校外导师反馈给校内导师,以便更好地调整培养方案。同时,校内导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学术成果和理论创新分享给校外导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与合作企业共同构建产教融合机制,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同培养人才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围绕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打造“校内演练”和“校外实习”两个模块联动的“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实现了教学与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之间交替进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三、建设方案
(一)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当前数据驱动的时代,统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数据分析、处理和解释方面的能力。为此,试验班围绕产业链、行业链打造人才链,构建了“教学、科研、实习、就业”四位一体、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1.制定了“厚基础、重创新”的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制订中细化专业人才需求的能力与岗位需求,在“两个对接、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与合作企业的专家共同制定了试验班人才培养方案。
2.构建了“重前沿、强交叉”的课程体系。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五个结合”原则,构建了“以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前沿特色课程体系和“主干课程+前沿特色课程”的创新课程体系,辅以紧跟时代前沿的行业实务课程。
3.推进了“协同化、参与式”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与政府、企业相互信任、产教融合的合作优势,充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质资源,校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同建立专业实验室,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协同、参与教学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实现校企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建立校企融合的“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聚焦统计学应用能力围绕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打造“校内演练”和“校外实习”两个模块联动的“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
(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1.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促进学生自主高效学习。建设高质量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平台体系,包括课程学习师生交流网络平台、课程视频教学资源平台、学习题库平台等;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教材与资料,使其更能符合应用统计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引进国内外统计分析工具类、基础强化类等视频公开课和优秀网络课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拓展学生视野。
2.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增强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建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引导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术兴趣。继续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性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和课程资源辅助教学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重构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建设校内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鼓励教师将MOOC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3.丰富教学案例,以项目驱动的学习。通过课程案例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案例, 运用这类关于实际情况的真实材料来训练学生, 让他们不离开学校就能接触到大量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并着手研究, 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开发实践项目,通过设计与真实工作环境相仿的项目,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同时鼓励团队合作完成项目,模拟真实职场的工作环境,提升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
1.建立校企融合的“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聚焦统计学应用能力,围绕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的差异化需求,打造“校内演练”和“校外实习”两个模块联动的“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
图1 校企融合“双元制”实践教学体系
2.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数据分析建模技能。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 可以培养学生对统计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以较快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如《统计学》、《时间序列分析》、《多元统计分析》等课程, 对涉及到有关章节的重点内容可事先编制好相应的实验资料, 在统计实验室指导学生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这样学生可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对抽象费解的统计理论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 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和理解。
3. 推进“项目驱动”的实验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基于“项目学习”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项目”研发中求知,在“主动”学习中发展,在“探究”过程中创新。通过实际项目的实施,包括学科竞赛和学生科研项目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这种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完成为驱动力,通过跨学科的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
四、建设成效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试验班自成立以来,运行状况良好,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赋能增效明显。
1.专业实力不断增强,社会评价高。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应用统计学专业实力不断增强,专业应用型特色日益凸显,连续7年被金平果排行榜评为5星专业,稳居全国前10;2019-2021年连续三年被武书连排行榜评为B类专业,在全校专业排名中已进前3。2022年成为省一流专业建设点。
2.应用型师资不断增加,社会服务能力强。自试验班成立以来,专业通过内配外引,加快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了实力强大的“交叉型”+“应用型”师资队伍,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重已接近60%,行业兼职教师20余人。近5年,为地方政府提供服务项目73项,横向到账经费439万元,完成研究和咨询报告69项,获市厅级以上领导批示或采纳18项,为地方统计局提供培训2000余人次。
3.平台建设提速,专业平台丰富。2017年10月成立的嘉兴学院•嘉兴泰格数据管理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于2020年6月被认定为嘉兴学院产教融合基地。2019年7月,与嘉兴智慧产业园开始共建嘉兴学院•嘉兴智慧产业创新园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应用统计学专业拥有省级实验和实践教学平台4个,在统计局、中电科、中明统计事务所等11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签约实习单位31家。专业平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了强有力的保障。
4.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竞争力强。学生创新意识强,实践创新能力突出。近四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 80余项;获省级以上学生创新创业项目5项;发表一级期刊以上论文5篇。毕业生综合能力强,备受社会欢迎。近四年年毕业生考研录取比重高达19%,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其中试验班毕业生每届就业率均达100%,学生自主考取各类资格证书比例保持在8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在90%以上,位居全校前列。专业招生吸引力强,深受考生青睐。基于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良好人才培养环境,本专业吸引力强,近四年第一志愿报考率稳中有升;近四年从其他专业累计净转入学生26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