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溯源和人才培养业绩
嘉兴大学师范教育办学可溯源至1917年创办的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建国后创办的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开始培养中师层次的小学教育师资,2000年平湖师范学校并入嘉兴大学后主要培养大专层次的小学教育师资,2013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招生。百年的办学历程忠,我们为社会培养了包括浙江师范大学原校长薛克诚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嘉兴市实验小学校长张晓萍等为代表的大量优秀人才。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从2013至2017年每年招生70人左右,从2018年开始每年招收105名。专业办学依托嘉兴大学“十三五”B类重点建设学科“教育学”,着力加强队伍和专业建设,2021年获批校级一流本科专业,生源质量逐年提升,录取分数连续多年位于学校第一。目前,小学教育拥有专任教师25人,校勤慎青年学者1人。专任教师队伍中教授2人(含中学正高级教师),副教授(含高级讲师)13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人,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8人、硕士学位教师11人,占教师总数的80%;16名教师拥有小学挂职或服务经历。近年来本专业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了梯队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目前专任教师中35岁以下有3人,36-55岁有16人,55岁以上有5人。同时本专业拥有一支稳定、充足的校外实践导师队伍,切实有效地实现了协同育人。
新时期,小学教育专业办学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小学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求,立足浙江省、服务全国,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师德与健全人格,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坚实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等主教学科和小学科学或小学道德与法治等兼教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班队教育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小学教师。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1. 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区域、师资队伍建设等战略需求,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多方参与目标定位制定过程。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个性化表述充分体现了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国家、区域内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需求,专业培养目标的制定符合浙江省教师队伍建设和嘉兴市小学教育师资实际需求。根据我校发展以及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准确把握并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制定修订过程中组织了多方人员参与,提升了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性。
2. 课程模块方向明确,各类课程比例合适,结构不断优化。根据小学教育和教师成长规律,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强化教师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技能提升,育人贯彻全程”,形成了“三模块两平台”特征鲜明的课程体系架构和发力“红色教育”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内涵。该体系由层次分明、比例协调、有机融合的“通识通修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教师教育课程模块、实践能力训练平台、素质拓展平台”构成。课程体系整体架构(见下图)符合《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通识教育、专业课程、素质拓展、集中实践的融合,既支撑教师专业标准的三个维度,满足社会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需求,又体现学校在办学定位上应用型专业特色。
图1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构架(2022版修订)
3. 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课程与教材建设成绩显著。教师教育专业建设不断深化,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培养“卓越教师”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生为本、四个回归”有效落实,形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基本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更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成一批“互联网+”形态下的“金课”,建设省一流课程和省一流在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进一步强化,深化课程思政课堂教学研究,打造有特色的专业课程思政课堂;健全完善学生学习管理相关制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质量明显提升。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业教师团队。进一步强化党管教师的领导地位,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杜绝师德师风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健全教师教学发展制度,广泛开展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多渠道多途径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教师教学发展成效显著;加强教师科研,在高级别课题、高水平科研成果、高级别科研奖项上有显著提升;积极引进教授、博士,建设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有效引领教师深度介入地方社会发展和区域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教师服务地方社会发展和区域基础教育学校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
5.加大经费投入,专业条件建设显著改善。加大项目实施的经费投入,建设一批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库,广泛收集小学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充分满足小学教育相关课程教学所需;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经费投入,充分保障专业实践教学所需,有效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聘请小学优秀教师担任教师教育相关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类课程,开设素质拓展类专题讲座,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6.协同培养机制完善,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与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小学深度协作的“U-G-S”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人才培养的能力显著增强;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完善,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内实践教学资源进一步整合;与区域内小学共建共享教师发展学校和博士工作站,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师资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效助推地方小学变革发展和教师发展。
7.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建设,保障专业质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完善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发挥教学质量评价各类主体的作用,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为“优师”培养营造一个追求“卓越”的教师教育管理文化。
通过强化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于培养小学教师“三元融合”(师德情怀、学识素养、实践智慧)的核心素养、发展未来小学教师的核心能力以及建立“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与育人生态。
图2 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典型案例介绍与经验
(一)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1:厉鑫辉,小学教育专业2019届毕业生,后在杭州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习两年。2021年参加工作后一直秉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要求自己。其组织开展的少先队活动课获评2022全国少先队活动优质课,所执笔或参与的课题先后在全国少先队、省团委立项。所撰写论文、案例获县级一二等奖。
典型案例2:郑雯斐,小学教育专业2020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表现优秀,曾多次获得奖学金和各类荣誉。毕业后在宁波市鄞州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任职,目前是四年级语文教师兼首导,担任段辅导员和教研组长。她在班级管理和语文教学上拥有专业的素养,在学校工作中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入职后多次执教公开课,积极撰写论文,曾获区语文教学论文二等奖、区少先队活动课优秀教案二等奖、区写字教学论文三等奖、镇微党课大赛二等奖等荣誉。作为师范生,郑老师坚守教育初心,在教育路上不断提升着自己。
典型案例3:吴伊依,小学教育专业2021届毕业生,在校就读期间,品学兼优,获得浙江省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应届提前批考入杭州市西湖区编制,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并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她不忘初心,潜心钻研,执教多节区级公开课,课题、论文、案例均获区级荣誉。秉持教育信念: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做一名平凡却努力发光的教育工作者。
典型案例4:周敏洁,小学教育专业2022届毕业生,就职于嘉善县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育之舵已行至一年,承蒙母校教诲与关怀,毕业后扎根基础教育岗位,以所学回馈所需,在现有的岗位上带领着45位孩子共同探寻学习的奥义。在授课之余,不忘母校“终身学习”的教益,涉足校本、研学等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课程作品先后在县级课程评比中初露头角。
典型案例5:傅梦兰,小学教育专业2023届毕业生,2023年9月入职义乌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鸡鸣山校区,担任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老师、兼任副班主任。工作中坚持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保持阅读的好习惯,让相同教学内容常讲常新;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做人之道,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学到很多带班智慧。主动担当,争做同事的好搭档。入职以来,傅梦兰在开学典礼上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完成了2次数学挂牌课;独立完成学校公众号推文……感受着优秀团队的力量,触碰着同伴们迸发的思想花火。她坚信,每一次变化都是一次锻炼,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修行。
(二)培养经验
1.要科学、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多方面的调研,2022版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小学教育专业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小学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求,立足浙江省、服务全国,培养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师德与健全人格,扎实掌握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坚实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小学语文或小学数学等主教学科和小学科学或小学道德与法制等兼教学科的教学、科研和班队教育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小学教师。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体现人才培养的时空要求、维度要求和教育学科品质,对于后续人才培养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提供科学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确保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国家提出的“一践行三学会”认证标准,同时更具有区域特色,彰显嘉兴大学人才培养的红船底蕴。
3.要重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办学中,对师德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同时大力强化集中实践环节。集中实践环节时间从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16周延长为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的20周,同时对集中实践环节时间合理分配,有效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育人,教师职业的尊严在于立足岗位,奋发有为,为学生成长成才铺路搭桥。因而,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直重视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以此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支持保障条件等方面,秉持学生立场,突出能力为先原则,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聚焦于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其专业成长夯实了扎实的基础。学生就业以后以其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获得单位的一致好评,并在其职业发展中取得了业绩。
4.要重视师范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通过开设素质拓展、第二课堂、集中实践等环节,发展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教育教学素养。一方面是课程体系中赋予素质拓展、第二课堂、集中实践等一定的学分,同时通过优化课程内容、精选任课(指导)教师、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法等,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理论课程学习之外的素质拓展活动,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效链接和贯通,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要素、全流程优化,保证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专业人才在学校学习期间,重在培养其师德践行、学会教育教学、学会班级管理、学会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到跟踪岗位后,职前教育的内容需要转化为职后发展的动力。为了有效培育小学教育本科生职后终身学习、自我发展的动力,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系列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这些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职后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十分重要。
四、存在问题及改进举措
(一)存在问题
1.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学校层面虽然制定了关于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文件,但文件的有关规定显得笼统,对达成情况评价流程、责任机构、责任人、主要职责、工作方法等规定的描述不够具体。学院层面制定的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实施细则也不够细致。
2.优质生源吸引力还不够。近几年教师职业吸引力逐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相对校内其他专业来说无论从高考录取分数、参加校内各类竞赛文体活动获奖均有所提升,但相对省内有教育学硕士学位点的兄弟师范院校来说,本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显得相对弱了些。
3.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如任课教师、教务管理部门、辅导员即时联动运行机制还需注重时效性,以免影响了学业状况的共享,从而可能存在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及如期毕业。又如学生自我监测的能力相对较低,目前主要是通过学院、教师、家长的外部监测来实现,且无有效的自我改进方式。
4.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衔接有效度有待提高。如学情调研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参与调研的学生相对固定,影响了调研的广泛性、真实性。又如对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适应不够,校外指导教师队伍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指导团队特别是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尚需加强和补充。
5.稳定的毕业跟踪反馈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主要依据省教育评估院、校友、微信群等平台开展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学院与专业自身尚未建立起稳定有效、长期的沟通渠道和沟通平台,对毕业生发展状况进行持续跟踪、反馈不够。
(二)改进举措
1.强化“三元融合、能力为先、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强化新时代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于培养小学教师“三元融合”(师德情怀、学识素养、实践智慧)的核心素养、发展未来小学教师的核心能力以及建立“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机制与育人生态。
2.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建设成一批“互联网+”形态下的“金课”。建设好一批省级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和校级线上一流课程,加强省重点教材和新形态教材建设,提升课程建设质量。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创新专业课程思政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
3.优化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一是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需要引进教授(博士、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博士,为打造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做好准备。三是聚焦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小学数学、小学语文、技能训练等领域,推进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小学语文教学团队、小学数学教学团队、小学劳动教育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
4.完善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完善教师教育协同育人机制,集聚优质教育资源服务于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进区域教师发展学校之间的合作,加强实习实践实训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进与教师发展学校的深度合作,实现高校教师团队与教师发展学校的共建、共享和融合发展。
5.构建科学的专业教育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对标专业认证标准,不断深化专业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专业教育评价机制。营造利益相关方有效参与专业评价的良好文化氛围,保障专业建设质量的持续改进。
专业平台
序号 |
名称 |
负责人 |
平台类型 |
级别 |
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
对专业办学的支撑 |
获批时间 |
1 |
嘉兴大学·嘉兴一中实验学校实习基地 |
赵瑞军 |
基地 |
校级 |
|
|
2022.4.29 |
教学成果
序号 |
负责人 |
成果类别 |
成果级别 |
成果名称 |
类别 |
取得时间 |
授予单位 |
1 |
王明建 |
教改 |
省级 |
全景 全程 全息:小学教育专业“一体化进阶式”教育实践体系探索 |
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
2022 |
浙江省教育厅 |
2 |
丁连生 |
教改 |
省级 |
“新师范”背景下嘉兴区域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建设探索与实践 |
省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
2021 |
浙江省教育厅 |
3 |
吕峰波 |
教改(一般) |
校级 |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团队 |
基层教学组织团队 |
2022 |
|
4 |
何杰 |
教改(重点) |
校级 |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 |
基层教学组织团队 |
2022 |
|
5 |
张琪娜 |
教改(重点) |
校级 |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团队 |
基层教学组织团队 |
2022 |
|
6 |
张培培 |
教改(一般) |
校级 |
语文课程教学团队 |
基层教学组织团队 |
2022 |
|
教研论文
序号 |
论文名称 |
期刊名称 |
期刊级别 |
第一作者/通讯作者 |
项目类型 |
发表时间 |
1 |
美国技术教育发展历程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
教学与管理 |
二级核心 |
翁秀平 |
教研论文 |
2020-11-20 |
2 |
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经合组织能力框架的比较研究——以初中学段为例 |
比较教育研究 |
一级核心 |
臧玲玲(刘原兵) |
教研论文 |
2020-10-10 |
3 |
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决策机制——一个基于扎根理论的解释框架 |
高等教育研究 |
一级核心 |
臧玲玲(刘原兵) |
教研论文 |
2020-09-01 |
4 |
供需契合视域下继续教育学生教育管理的“时度效”提升 |
中国成人教育 |
二级核心 |
毕洪东 |
教研论文 |
2020-02-29 |
5 |
校企共建“企业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
一级核心 |
刘原兵 |
教研论文 |
2020-02-29 |
6 |
如何评论教科书文本内容的真假与去留——教科书文本类型学初探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
一级核心 |
石玉 |
教研论文 |
2020-01-01 |
7 |
中东欧国家博洛尼亚进程与高等教育改革 |
教育评论 |
二级核心 |
刘原兵 |
教研论文 |
2019-11-28 |
8 |
文本解读盛宴下的生命之思——《临死前的严监生》阅读教学相关问题商榷 |
语文建设 |
二级核心 |
翁秀平 |
教研论文 |
2019-11-03 |
9 |
新中国70年的教育成就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二级核心 |
王明建 |
教研论文 |
2019-11-01 |
10 |
“专业化”抑或“普适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同人力资本要素的影响作用 |
中国成人教育 |
二级核心 |
刘原兵 |
教研论文 |
2019-07-30 |
11 |
如何评价教科书文本内容的真假与去留——教科书文本类型学初探 |
教育科学研究 |
二级核心 |
石玉 |
教研论文 |
2019-07-10 |
12 |
就业取向下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状况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
未来与发展 |
二级核心 |
毕洪东 |
教研论文 |
2019-02-15 |
13 |
科学与工程实践:内容、途径与方法 |
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
一级核心 |
翁秀平 |
教研论文 |
2019-05-29 |
14 |
产学合作中大学与企业良性关系如何构建——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 |
高教探索 |
二级核心 |
刘原兵 |
教研论文 |
2023-04-10 |
15 |
卓越教师核心能力的实然框架与培养举措 |
教学与管理 |
二级核心 |
何杰 |
教研论文 |
2022-12-07 |
16 |
韩国高校的名誉学生制度 |
高教探索 |
二级核心 |
刘原兵 |
教研论文 |
2022-04-10 |
教材
序号 |
教材 |
主编 |
级别 |
教材类型 |
出版时间 |
应用型教材 |
是否有共建方 |
共建单位 |
1 |
现代教育技术 |
杜海娟 |
国家级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
2019-06-01 |
是 |
否 |
|
2 |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导引 |
孟燕萍、孙芳、翁秀平 |
省级 |
普通高等院校小学教育实践课程精品教材 |
2020-08-01 |
是 |
否 |
|
课程
序号 |
课程名称 |
负责人 |
级别 |
课程类型 |
认定时间 |
是否有共建方 |
共建单位 |
1 |
儿童文学 |
王明建 |
省级 |
一流线上课程 |
2022年 |
无 |
|
2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 |
何杰 |
省级 |
一流线下课程 |
2022年 |
无 |
|
3 |
教师语言 |
张皎 |
省级 |
一流线上课程 |
2022年 |
无 |
|
4 |
现代教育技术 |
杜海娟 赵瑞军 |
省级 |
一流线上课程 |
2021年 |
无 |
|